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链接

【中国矿业报】山西地勘局与新疆地质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加入时间:2025-06-27 08:37:35 | 浏览次数: 【字号: 】 【打印】 【关闭

320250624C
本报讯
记者
刘艾瑛
通讯员
晓彦
李天丽)
6
14
日,山西省地勘
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签署战
略合作框架协议。此次签约是两局深
入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自然资源
西
委、省政府关于地质援疆工作重要部
署的具体举措。
山西省地勘局党组书记、局长彭东
晓和新疆地质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黄
雪伟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新疆是世界能源和金属矿产重要
西
平、深层次的合作。
山西地勘局与新疆地质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本报讯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
《新一
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先进适用勘查技术
推广清单
(第一批)》,共公布了
66
先进技术,贵州地矿系统
3
项创新成果
榜上有名,彰显了贵州矿产勘查技术领
域的创新实力。
此次成功入选的
3
项技术分别为:
《构造地球化学测量技术》
由贵州地矿
105
队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申报。该技术聚焦隐伏热液矿床找矿难
题,其核心在于选择性地采集构造带或蚀
变带中的物质信息,放大深部矿化异常。
这种方法如同为大地做“CT扫描”,特别
适用于基岩出露且构造发育区域,能有效
穿透覆盖层,精确定位深部隐伏矿体,极
大提高了深部找矿的预测精度和成功率。
《贵州西南部卡林型金矿找矿预测地质模
型》由贵州地矿105队独立申报。该模型
是贵州卡林型金矿人才团队长期实践与理
论研究的结晶,系统总结了区域卡林型金
矿的成矿规律、控矿要素和找矿标志。目
前,该模型已在贵州西南部卡林型金矿勘
查中广泛应用,直接指导诸如水银洞金矿
项目等重大找矿突破的取得,显著提升了
区域金矿资源探明效率。《一基多孔“孔
组式钻探”绿色勘查技术》,由贵州地矿
112
队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
所共同申报。该技术革命性地优化了传统
钻探模式,通过在单一机台上施工多个
钻孔,可显著减少钻探施工占地达
70%
以上,大幅节省道路修建、场地平整、
青苗赔偿、设备搬迁及上部孔段重复钻
进等综合成本。该项技术已在诸如铜仁
松桃高地锰矿中进行运用,并助力锰矿
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尤为重要的是,将
勘查作业对地表环境的扰动降低至传统
模式的
10%~50%,是践行“绿色勘查”
理念、实现找矿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典范
技术。
3
项技术入选全国首批先进勘查
技术名录,意义重大。技术覆盖了区域
成矿预测模型、深部探测方法和绿色钻
探工艺等关键领域,其推广应用不仅将
有力支撑贵州省乃至全国新一轮找矿突
破战略行动,特别是对保障国家战略性
矿产资源安全、推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向绿色、高效、精准方向转型升级具有
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了贵
州省在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能
源资源安全保障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贵州地矿系统将以此次技术入选为
契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
化,积极推动这些先进适用技术在省内
外勘查项目中的落地应用,为保障国家
能源资源安全贡献“贵州智慧”。
(周丽娜
刘婧珂)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先进适用勘查技术推广清单(第一批)发布
3
3
地质勘查
2025
6
24
星期二
3
责任编辑:刘艾瑛
电话:
(010)66559929
 
 
投稿平台:tougao.zgkyb.com
一线动态
新疆地质局巴音郭楞地质大队地质调查所组织开展系列安全生产主题活动——
筑牢极端环境勘探作业安全屏障
刘志国
在海拔
5600
米的西昆仑磅礴雪域,
庄严的安全宣誓、严谨的隐患排查与紧
张的应急演练交织成一曲动人的安全交
响曲。这里是新疆地质局巴音郭楞地质
大队地质调查所钻探现场。
2025
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该
所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查找
身边安全隐患”为主题,在高原钻探施工
的最前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
注重实效的安全主题活动,为极端环境下
的勘探作业筑牢了坚实的安全屏障。
铿锵誓言安全理念入心
六月的昆仑高原,巍峨雪峰,寒风凛
冽,氧气稀薄。昆仑矿业有限公司大红
柳滩地区探矿权勘查项目钻机施工现场
海拔
5600
米,全体一线人员在安全员的
带领下,面对安全旗帜,高举右拳,庄严
宣誓:
“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做起,牢记
安全责任,牢记亲人嘱托,严守安全规
章,严守操作规程,坚决杜绝‘三违’,坚
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为营造和谐文明
的安全生产环境作贡献,为项目平安高
效完成贡献力量!”铿锵有力的誓言穿透
稀薄的空气,响彻高原之巅,将“安全第
一、生命至上”的理念深深烙印在每一位
一线从业者的心中,凝聚起共筑安全防
线的思想共识。
机台现场练手指口述
誓言是承诺,行动是关键。安全员
将课堂搬到轰鸣的钻机旁,现场运用“手
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带领一线作业人员
开展沉浸式安全隐患排查。
针对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手指口
述”法,手指现场部位有“机械伤害四必
—完好紧固!”;手指护栏处有“泥浆
池临边护栏
—稳固无缺失!”;手指现
场部位有“机械伤害四不修
—隐患告
知!”……安全员一边清晰口述,一边精
准指向关键部位。在他的示范和引导
下,机台人员化身为“安全扫描仪”,目光
如炬,手指所向,口述清晰,对钻机平台、
动力系统、防护设施、消防器材、作业环
境等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地毯式”扫
描,同步将发现的问题当场标记,责任到
人,立行立改,将“被动受检”转化为“主
动发现”,有效激活了基层一线的安全神
经末梢,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双盲”实战提升应急能力
为提升队伍在突发机械伤害事故下
的应急处置能力,项目组在现场精心策划
并实施了一场“双盲”机械伤害应急演
练。演练事先不通知具体时间、不预设脚
本,完全模拟实战环境下的突发险情。演
练指令随即发出,尖锐的对讲机报警声瞬
间划破高原的寂静!
“报告!钻机操作台
发生模拟机械挤压伤害,一名人员被困!”
信息报告迅速、准确。应急指挥体系立即
启动,抢险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安全警戒
组闻令而动,携带专业装备顶着寒风,快
速奔赴模拟事故点。从险情判断、伤员初
步救护与安全转移(模拟),到现场警戒、
设备紧急制动、险情初步控制,再到信息
上报与后续处置衔接,整个过程紧张有
序,环环相扣。高原的严寒和低氧环境极
大地增加了演练难度,但同时也淬炼了队
伍的应急反应速度、协同配合能力和心理
素质,达到了检验预案、完善机制、锻炼队
伍、提升能力的预期目标。
5600
的全国“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是该所
在极端艰苦环境下对安全生产高度重视
和扎实工作的生动缩影。通过庄严宣誓
凝聚思想共识,手指口述激活末梢神经
精准排患,
“双盲”实战淬炼应急处置真
本领,项目团队在“生命禁区”成功构筑
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锤炼了队伍
在极端复杂环境下的综合保障能力。
救援演练
 
救援演练
西
西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日前完成山东省湖区多项性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图为项目组成员在湖区采集样本。
王晶
本报讯
记者
刘艾瑛
通讯员
内蒙古东乌旗沙麦钨矿增储报告
近日通过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
审中心审查。这座开采逾三十载的危
机矿山通过深部找矿新增中型规模资
源量,重获
20
年黄金发展期。
70
30
+
CT
描”。据项目负责人任俊霖介绍,通
发现突破了传统找矿认识边界。
首期四个验证钻孔全部见矿,顺
利打开本区找矿的新局面。随着系统
的钻探、坑探工程推进,一个由
30
条垂向延伸近
500
米的放射状矿脉群
逐渐现形,更伴生多种战略金属,形
成“一主多辅”的资源矩阵。
目前,该矿已启动绿色矿山建设
再提升工程,投入
5G
遥控采矿系统,
加大风光绿电使用,推进选厂自动化
技改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井下安全
设施投入,续写资源报国的新传奇。
内蒙古沙麦钨矿深部找矿新增中型规模资源量
本报讯
日前,安徽省地矿局
321
地质队申请的
《一种用于铜尾矿的重
力选矿设备及工艺》
尾砂资源化利用
成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
该专利通过重选工艺对尾砂主要
矿物石榴子石进行富集,形成的产品
可用于高分子耐磨材料等领域,为尾
砂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应用方向。
近年来,该队依托安徽省一般工
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
究,主要是从尾砂成分特征、资源属
性、污染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开展工
艺矿物学研究,对尾砂中的特征污染
物硫进行提取脱除,实现尾砂的无害
化。同时对尾砂中占比超
70%
的脉石
矿物开展高值化、全量化技术研究。
目前,该团队先后承担省、市科技项
5
项,设立开放课题
8
项,建立中试
基地
1
处;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4
项,
发表论文
6
篇,编制安徽省地方标准
1
项。
(汪有红
丁丹)
安徽
321
地质队尾砂资源化利用成果获发明专利
在闽东山区的雨季即将来临前,福建省第四地质大
队闽东工程勘察院的工程师们终于长舒一口气
—经过
六个月的奋战,他们在宁德蕉城区八都镇金垂岭的陡峭
山体上,成功完成了
187.6
米公路边坡勘察。这段高边
坡是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金垂基地项目
(以下简称“金
垂基地项目”)
配套路网的控制性工程。作为宁德市打
造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建设“中国新
能源电池之都”的重要支撑项目,金垂基地项目的顺利
推进对巩固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优势至关重要。这场与地质风险的无声较量,不仅刷新
了行业纪录,更为金垂基地项目的早日建成投产奠定了
坚实基础。
披荆·破障:复杂地质体结构面博弈
当金垂基地项目的规划图纸在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
金垂村铺开时,一个严峻的挑战赫然显现
—为满足园
区规划需求,工程需沿外围打造“U”型路网,这意味
着要对原始山体进行大规模开挖,近
540
万立方米的土
石方将被移平,而园区东北侧将形成一座令人望而生畏
187.6
米超高边坡。“这个数字让我们夜不能寐。”项
目负责人凝视着地质图纸,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
“187.6
米,相当于
60
层楼的高度。一旦边坡失稳,引
发的将不仅是工程事故,更可能是一场波及整个园区的
链式地质灾害。”他的声音里带着工程人特有的谨慎,
“我们必须把每个岩土层结构都摸得清清楚楚,这关系
到整个新能源基地的安全!”
2024年11月,闽东工程勘察院勘察团队首次踏勘金
垂岭边坡时,无人机传回的航拍画面令人心头一紧
—边
坡上岩体结构面发育、上部覆盖层厚度大、风化差异明
显、局部可见滑坡古地貌痕迹。“常规勘察手段很难全面
揭示深部地质风险。”面对挑战,技术团队迎难而上,创
新采用“空-地-下”三位一体立体勘察方案,无人机航
拍进行大范围地形扫描、工程地质测绘精准定位地表特
征,地球物理勘探透视地下岩土层结构,再配合钻探取
样和原位测试验证数据,这套组合拳,誓要揭开
187.6
米高边坡的地质密码!
敲山·解码:地质测绘中的多源数据对话
为保障项目工期,野外技术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
重的困难,起早贪黑,风餐露宿,高效开展工程地质测
绘工作。首先,基于航拍获取的
1
1000
工程地质测绘
数据,地质调绘员冒着陡坡崩塌掉块风险,攀爬边坡开
展精细化调查:系统测量裂隙产状,统计裂隙组数,绘
制节理裂隙玫瑰花图。通过细致勘察,基本查明了坡体
地质结构特征,包括后期岩脉分布、不利结构面特征、
上部覆盖层及风化层产状,并确定了优势裂隙走向。此外,还识别出宽大燕山晚期
侵入花岗斑岩岩脉,详细分析其走向、宽度等形态特征,成功解码边坡地质密码,
为防护设计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穿岩·剖析:工程地质钻探揭露与微动探测
“钻机必须穿透
200
米岩层,方能探明边坡‘筋骨’!”在险峻的坡顶,施工团
队劈山开路,跨壑架桥,将
5
吨重的钻机化整为零运抵作业区。钻探班组搭设高空
作业平台,随着钻头向深部挺进,岩心揭露关键地质信息:
38.6
米:揭露岩脉侵入带;61.7
米:发现裂隙密集带……
这些“地质内伤”正是控制边坡潜在滑移的关键控制面。
与此同时,物探组创新采用微动探测技术捕捉地下岩层的弹性波差异,采用五
边形阵列观测,将观测成果进行系统分析,整理结合钻探、调绘资料,绘制出隐伏
构造的空间分布。最终,团队整合各项数据,标注出潜在的不利节理裂隙密集带,
为高边坡的防护设计构筑精准地质安全屏障。
融合·共生:勘察-设计耦合的岩土参数革命
“勘察不是终点,必须为设计‘翻译’地质语言。”技术负责人指着模型解释
道。团队发现,原设计支护方案中的锚索长度未穿透深层断裂带,随即提出调整建
议。此外,针对东侧电塔迁改区的地下岩脉分布,他们建议优化施工方案,节省了
15%的工程造价。同时针对该工程超高边坡地质环境复杂因素,要严格进行动态
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管理,为超高边坡的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2025
4
月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定,该项目通过传统地质
方法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开创了复杂超高边坡勘察的新范式,最终通过专家评审。
如今,金垂基地的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超高边坡的开挖施工正有条不紊
 
推进,高耸边坡雏形已初具规模。
由江西省地质局生态
大队牵头协助宜春、
景德镇、南昌、九江、
新余等地联合申报的
“长江重点生态区(鄱
阳湖流域)历史遗留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
范工程项目”入选国
2025
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示范工程项目。
同类项目相比较,此
度最广、整合难度最
大,将在
3
年内落实
投资估算
5.48
亿元,
3
亿元,地方整合
配套资金
2.48
亿元。
项目的实施,将
域水源涵养、水土保
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等生态功能,筑牢长
江流域生态屏障,发
挥鄱阳湖平原、赣抚
平原、赣西丘陵盆地
农业主体功能,保障
(卿玉玲
毕晨洁)